导语: 为继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研究编制了《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到:钢铁行业力争2025年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区域内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在行业内遴选10 家以上绿色工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50个以上智能工厂。 现有城市钢厂应立足就地改造,对于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就地压减退出。全面普及烧结烟气循环、机械化原料场、高炉煤气精脱硫、烧结机头高效脱硫脱硝等技术应用,加快推广熔融钢渣余热回收、中低温余热利用等技术。支持建设钢铁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加强对氢能冶炼、非高炉炼铁以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冶炼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 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管控监测与评估集成创新体系,推进钢铁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绿色消费,以超大、特大和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用钢解决方案,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 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人民币。2021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12月31日截止,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全国上下各大型企业已开始先后稳步进入碳市场,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都在逐渐扩大。仟亿达集团作为全球碳中和服务商,将会用自己丰富且成功的经验,力争与更多大型工业企业合作,定做碳中和解决方案,包含:工业配额匹配,CCER抵消,碳咨询,碳管理,碳金融等服务,充分发挥自身在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更多+一系列制度文件加速落地 发电打头、钢铁等多重点行业将陆续纳入。 明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运行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党组会议如是评价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一系列制度文件加速落地,2021年全国碳市场将正式启动运行,作为首个纳入的重点行业,发电企业将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型,后续,钢铁、化工等其他行业也将加快纳入。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胜利 生态环境部12月18日数据显示,今年1-11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2.0%,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9%,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 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也成效显著。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预计为49.4亿吨标准煤,达到50亿吨标煤以内的规划控制目标;十三五末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分别为84.3%和15.7%,较十二五末下降和上升了3.6个百分点;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19%。 1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会议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生态环境部系统贯彻落实举措,提出明年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碳市场建设取得多项突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北京等试点省区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90亿元。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2020年,中国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的碳市场。 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提出全国碳市场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建
了解更多+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习近平强调,5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5年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 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 (2020年12月12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古特雷斯秘书长先生, 尊敬的各位同事: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气候雄心峰会。5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5年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在此,我提3点倡议。 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中方欢迎各国支持《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同时,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 第三,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今年9月,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各位同事! 天
了解更多+今年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对碳排放下降提出的明确目标,也是《巴黎协定》签订以来中国提出的最远期的减碳承诺。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这个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在能源领域的革命,重塑中国能源结构?又能否带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的应用在电力、交通的普及,成为中国科技进步浪潮下的一个能源领域缩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下称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近日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书面专访。 金立群向澎湃新闻表示,亚投行高度赞赏中国政府提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
了解更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之后的近两个月内,中国再次作出四次相关表态。中国也于2020年11月颁布了三项关于全国碳市场的法规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在全球高度关注中国碳市场投入运行的时间表及中国将如何实施碳价之际,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报告于12月8日发布。本次调查开展于2020年7月至8月,共收到567份来自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反馈,其中76%来自重点排放行业,意味着今年的调查比往年的调查更深入地了解了行业对碳市场的看法。 这一问卷调查开展于9月22日习主席宣示之前,虽然未能反应最新的形势动态,但当时大部分电力行业的调查参与者已经对明年参与全国碳市场履约充满信心。美国环保协会认为,碳市场是目前各省市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
了解更多+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近日研究发现,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被低估了。 这一报告于10月28日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基于实地考察和卫星观测,分析出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规模被低估了。 BBC:中国植树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报道称,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中国两个地区的新造树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该团队表示,两个地区加起来,占中国整体陆地碳汇的35%多一点。(作者注:碳汇 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这两个被严重低估的碳汇地区,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BBC在报道中写道:此前被低估的两个碳汇地区是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三地
了解更多+